跨学科的艺术生态
来源: 闪图创意   发布时间: 2017-08-15 20:54   812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跨学科的艺术生态 新媒体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它是将现代技术进行的有机融合。从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角度看,新媒体具有文化的整合功能,可以作为促进繁荣文化产业的新引擎;从生产关系看,新媒体功能是跨界融合的生产方式,可以作为新兴的社会组织形态,调节人与物之间的生产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1] 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虚拟现实并重构世界。强调交互感应。现在有很多介入虚拟艺术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绘画、 剧院、电影、摄影,甚至是全景图或幻景这类历史性图像媒体。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今日的数字艺术是虚拟现实与图像世界的重组,能够深入地发掘互动以及延伸性图像潜在的美学价值。 每个时代有会有一种新的媒介出现,这种媒介就是当时生产技术的产物,艺术家们在利用其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享受这些技术带给自己的巨大提升和空间扩展。科技进步,工业生产的提高,无一不被用来丰富新媒体的创作。 以现在的新媒体技术为例,当互联网还没有如此普及的时候,艺术家们用些电视,收音机,一些机械装置就可以进行艺术思考。而现在,新媒体牵涉到更为复杂的学科范畴,囊括了科技、影视、动画、视听等专业领域,彼此互动。制作一件相对到位的新媒体作品需要一个团队甚至几个团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资金。互联网的应用将新媒体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而这些,正是多种学科相交融的产物,而新媒体艺术品的创作同时又涉及到材料学,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 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的艺术可以说融合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例如在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极低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表述和简单至极的工具应用,就可以说是原始人新的媒体,那时的工具生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工具就是新媒体。农业社会,生产力依旧低下,人力与畜力是主要动力,依靠自然资源,改变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相较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种植、畜牧这种层次的社会劳动就是新媒体;而工业社会中,科技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进入到了有电生活,工业生产极大的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各种新兴事物被发明出来,这所有的一切工业生产都是相较于农业社会的新媒体。现在,信息与数字化是主要创造力,电脑,互联网等全新的电子社会被生产,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等相关应用被发现,新媒体的概念也更加被人们所接受。 同时,新媒体是开放的、友好的、包容的。[2] [1] 李一凡,新媒体艺术是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学科,2010年11月17日,凤凰网传媒 [2] 李一凡,新媒体艺术是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学科,2010年11月17日,凤凰网传媒 2 计算机科技与视觉文化创造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部分。[1] [1] 孟 建,视觉文化及其涵义,中国摄影报, 跨领域中的新媒体艺术 视觉文化的创建我们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代。在传统意义上,视觉文化突出表现在绘画,摄影,电影上,这里,我们重点谈论下摄影与电影。摄影与电影都是通过电子设备记录影像的学科,只不过摄影是瞬间的电影。受到技术限制,过去的电影只能表现真实的场景与人物,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而计算机科技的应用改变了以前视觉文化追求表现真实的特点。也促使摄影,电影的更强大的表现力。完成了视觉文化从 “写实”到“表现”的变迁. 由真实到非真实感的变迁,也是计算机视觉艺术从写实进化到抽象的技术性基础。近年来,我们可以更多的在电影作品中看到很多“虚构”画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电脑技术被运用到电影的拍摄与后期制作中,并且技术越来越高。当《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骇客帝国》等电影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被其震撼的画面所感叹,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从此,电脑特技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也变得更加模糊,电脑场景已经达到让人无法分辨的地步。同时,电脑特技也有其局限所在,受到技术与硬件的局限,并不是所有的镜头都可以通过电脑特技来完成,可以说无不是一种遗憾。但这种趋势已经无法阻挡。在2005年拍摄,2007年上映的《斯巴达300勇士》可以说是一部用计算机做出来的影片。计算机特效的大量介入,给视觉特效提供了一场全面的风格化探索的尝试,影片共有1500个镜头,几乎所有的镜头都运用了电脑特效。影片把电影的“拍摄”和“绘画性”醒目地结合在一起,它利用了计算机特效后期制作中层的概念,并把这种层的技术,从艺术的角度发挥到极致,使影片整体的艺术效果像一幅流动的油画。在2010年初,一部名叫《阿凡达》的电影席卷全球,不仅是因为其强大的故事性及内涵,更吸引人是一种全所未有的视觉表现方式:3D的应用。美轮美奂的场景,气势宏大的战争,电脑特技运用的出身入画,观众完全被带入了《阿凡达》的世界。 另一方面,现在的电脑甚至已经可以摆脱电影的限制,完全运用CG技术去制作影片,将视觉拓展到另一个全新的层面。《玩具总动员》的出现使电影的制作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式。本片由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一同合作拍摄,首次全部用电脑制作,在主题、技术、处理等多方面均具有革命性意义,花了上亿的成本、历时四年才完成,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最终幻想——圣子降临》可以说是电脑CG运用的一个巅峰。绚丽的影像甚至使人忘记了故事本身,电脑科技使形式也变成了内容,将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跨领域中的新媒体艺术 计算机科技的运用,使照片变得可以修改,电影变得可以合成。将太多的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电脑特技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电影的局限,将更广阔的空间呈现了出来。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问题所在,过度的依赖计算机技术会对原本的电影艺术和摄影艺术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虽然丰富了视觉感官,但形式和内容的互补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3 具有“生命痕迹”的材料 生物学或许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可是在艺术家的眼中,生物有着只属于它自己的艺术魅力。目前有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在用生物基因和生物材料在做艺术实验,探索人类自身未知的领域和生物本身的可能性。 千百年来,人类未曾停止对自然的探索,可是,对自我的研究却一直缓慢不前。古时候,人们通过饮用血液试图让自己延年益寿,在医学初步发展的时代更是通过解刨死尸去研究人类构造。时至今日,生物科技,基因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不满足表面的追求,开始了向自我的挑战。 每一种科技的进步总会产生相应的艺术类别。生物艺术诞生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生物工程与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其标志是: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与人类DNA解密。它为人类进入生物学世纪——二十一世纪铺平了道路。“如果说,97年“多利”羊的克隆成功,为生命的单性复制繁衍开了先河;那么DNA解密,则为生命重组创造了条件。”[1] 纵观艺术使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生命、科技的影响: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之于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光学兴起之于印象派绘画;工业革命之于现代艺术;IT时代之于新媒体艺术。生物学世纪的到来也必将伴随并呼唤生物艺术。 第一个真正有生命并存活的生物艺术作品是:美国艺术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多·卡茨与他的团队。2000年2月通过转基因技术而创造出来的绿色荧光兔“阿尔巴”,这只可爱的阿尔巴小兔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在 2000-2001年期间,卡茨还试验成功了另一件荧光基因作品《第八天》;《第八天》中所有转基因生物都是按照绿色荧光蛋白质的生成规律克隆出一个基因,他造出了荧光植物、荧光虫、荧光鱼和荧光鼠。可以说,“生命痕迹”已经在艺术品得到了人们的探索。而在中国,也有艺术家开始研究具有生命痕迹的艺术品,1998年,李山,这位中国的艺术家在纽约做了一个生物合成作品,这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明确地针对生物艺术而作的作品。 生物本身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材料的发展注定影响探索的深度。纳米技术的发展无疑又向艺术家们打开了一扇探索的大门。 [1] 见“变种”《艺术当代》(ART CHINA /No.5,2002)2002年第5期第22页 跨领域中的新媒体艺术 维多利亚 维斯纳(美),蓝色闪蝶,纳米生物互动装置,2007至今。 纳米科技与生物科技似乎天生就是融为一体的。各式的材料发展为生物科技的实现提供了基础。艺术家们将基因艺术,克隆艺术,转基因艺术,纳米艺术等多方面的科技艺术融为一体去对人类自身未知的领域和生物本身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具有“生命痕迹”的材料或许很快就会被我们所熟知并且应用。 4 人工智能科学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跨领域中的新媒体艺术 自古以来,人类就力图根据认识水平和当时的技术条件,企图用机器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以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人工智能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科学家试图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类的功能器官与思想智慧,也只有计算机的出现,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虽然计算机为AI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但直到50年代早期人们才注意到人类智能与机器之间的联系. 现在,人们通过材料与程序的配合,已经将声,光,电,力等作用与计算机相联系,这种外在的对人的器官模拟相较与思维模拟成熟很多,也已用各种形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机器人,智能电器等智能用品似乎变的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智能识别,智能搜索,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等屡见不鲜。机器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可是现在,AI的运用仍旧没有突破程序的限制,即使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这一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没有脱离程序的运用。 现在,计算机越来越重视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是对人脑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也更加注重与人的互动。在我国的一些现代化场馆中,人机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常州恐龙园的采矿队长游戏,小朋友只要挥挥手即可参与游戏进行互动,在张家界的中国大鲵生物科技馆中有鼓韵心弦,游客轻轻的敲击装置,影像就会跟随节奏舞蹈,同时伴随着声光电的运用,给予观众美轮美奂的参观体验。 在计算机运用普及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计算机带来的便利生活。智能一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现在手机都是智能的。2010年世博会上,以城市为主题的展览更多的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的智能生活,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科学可以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再次改变我们的生活。 5 建筑空间与新媒体实验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市建成。中国直到90年代才开始对智能建筑的研究,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将4C技术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4C技术仅仅是智能建筑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新媒体的全方位应用必然少不了对建筑的改造与应用。结合应用互动技术,感应技术,传感设备和智能处理系统和人类视错觉等多方面的学科和职能效果,使建筑仿佛具有了生命一般,可以自我调整光照、通风、空间尺度变化,以及可能外形色彩的变化。房屋不再一成不变,处处充满惊喜。 新媒体对各方面的探索与展现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即使是在外在的表现上,新媒体已经显示出其强力的生命力。投影技术的出现将建筑物变的活泼,在外立面墙上通过投影技术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配合具有创意的设计,甚至连3D的效果都运用自如。新媒体从建筑内部到外部无不透射出其独到的展示形式,这种展示形式正被运用到各种活动中,并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些也是新媒体与建筑空间的融合所带来的全新的商业价值。在人们惊叹之余,无不感慨新媒体的巨大作用与魅力。 跨领域中的新媒体艺术 建筑作为一种载体在当代正发挥出越来越多的用途。在古时还仅仅只有居住的功能,可在人们眼界不断开阔的今天,建筑也呈现出其多样性的一面。新媒体在其中凸显了重要作用,将建筑融入了新的理念从而形成新的传播途径。如何更好的利用建筑的优势进行创作成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家的所有面对的问题。 6 互联网的世界 还记得以前为了找个资料成天的泡在图书馆吗?还记得为了发送信件而焦急的等待好多天吗?还记得为了想寻找什么信息把报纸杂志全都翻一遍吗?可是现在,这些离我们渐渐远去,我们的生活变得快速,简单。 互联网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运作后,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和空前普及。199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为0.4亿,1999年底达到2.59亿。到了2001年,除个别国家以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均已接入互联网,使用人口高达4亿。直至今日,互联网使用人口仍然快速增长。一个互联网,将世界几亿人联系到了一起,地球村的概念也被人们所认可。在这个村子中,或许你的邻居就是大洋彼岸的外国人。 作为新兴的一种传播模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从方方面面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全部,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还是娱乐都无一不因其而发生改变。互联网所独具的快速,高共享性和高交互性,个性化信息的服务以及难以评估的信息总量正在使人们享受高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传播模式也因此发生质的改变,人们不在被动的获取信息,而是主动的获取,并且在获取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强大的参与性,匿名性也使的信息的传播更加的透明与公开,每一个上网的用户都成为了“把关人”。当你结束了一天漫长的工作之后,不是去看漫长无聊的电视剧, 也不去健身房炫耀顺便锻炼你的身材,而是打开电脑,用博客记录下点滴心情、日常琐事、重大新闻、内幕消息;或是给自己的宠物拍些照片,配上音乐,写上几句幽默的话,让它成为网络明星;又或者用专业工具将王菲的歌声和周杰伦的音乐进行混音并与网友共享……那么恭喜你,你成了美国《时代》周刊的风云人物。因为互联网,你有问题会主动的搜GOOGLE,百度,搜索引擎已经成了网民们的救世主,它帮助每个人在浩瀚无垠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也让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海量信息得以发挥真正的价值。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曾经登过一幅著名的漫画,画面上有一条狗正边上网边对一旁的同伴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漫画是夸张的艺术,人自然不会在网上和一条狗交流,然而网民却开始热衷于与陌生人的对话。Facebook的神话不是偶然,它正是将互联网社交运用到极致的典范。 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互联网取得了绝对优势;80%以上的人用网络银行,约64%的人选择在线理财工具;人们开始网络购物,一部分人甚至开始“全球网购”,第三方支付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网购生活……人们已经生活在互联网所织成的大网中,不可自拔。 跨领域中的新媒体艺术 跨领域中的新媒体艺术
null
上一页: 博物馆运营全面进入文创时代  下一页: 科技人文携手 传承创新同行
 
QQ  闪图创意企业